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一、学习情况汇报
2020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我校新能源工程学院院长冯黎成带队,程明杰、张振伟、张永婷、高翔等5名专业骨干教师代表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参加了由金沙js9线路中心主页组织的“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的学习。通过这两天半的学习,对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德国的职业教育有了更多以及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中国化职业教育具体应用的认识。也通过这次的学习,丰富了视野,开拓了创新团队职业教育理论与实际案例知识,更新了教育理念,加深了对职业教育的理解,坚定了作为“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教师的信心和决心。
本次培训由金沙js9线路中心主页职业教育专家、对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在汽修专业具体应用的陕西交通职院专家以及其他各个“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代表职业院校专家主讲和交流讲座。所教授内容主要是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基本要求以及实施要点解读,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SGAVE)项目具体内容介绍、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项目具体实施以及一些各个“新能源与环保技术”类专业创新团队创新团队代表学院代表在课题研究进展情况的学习交流汇报。培训中学习到德国职业教育主要有以下特点:社会伙伴、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的多元治理机制;包括职业教育法、职业教育标准、考试标准在内的国家标准体系建设与认可;高素质职业教师资队伍建设;系统化的职业教育研究与咨询;各利益相关者监测、监督,并提供支持等等。
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特点主要有:
一是同生产紧密结合,培训目标更符合企业的需要。双元制模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最新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二是企业的广泛参与。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和人员。没有能力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的中小企业,也能通过跨企业的培训和学校工厂的补充训练或者委托其他企业代为培训等方法参与职业教育;(3)对于本专业行业的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时的设施设备,使得学生比较接近实践,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4)学生能够较早地接近本专业行业领域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二、心得体会
结合我校风力发电工程技术创新团队的建设任务我有以下打算:
(一)精准对接风电行业岗位需求,制定出适应于“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的专业教学标准。由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制定,将生产标准与教学标准融合,真正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修订“1”与“X”深度融合的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人才培养要求、风电岗位知识技能的变化,在行业、企业的指导下,对本专业职业面向、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毕业要求等专业人才培养关键要素进行全面梳理、科学定位;
(三)重构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模块化、“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
针对风电行业技术更新快、人才结构需求不断变化的特点,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探索并重构与“1+X证书制度”相匹配的“课证融通”课程体系;
(四)建设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为满足人才培养需求,教学团队积极引入“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开发符合风力发电职业标准的技能证书培训资源和模块化教材。既满足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要求,又可以符合风电行业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要求的优质教学资源库;
(五)探索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方式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结合,学习过程与生产过程进行结合。让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与岗位真实情景相融合,教师设计典型的教学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将岗位知识和技能融入教学过程,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六)培养高水平、结构化的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团队。引进培训评价组织培训教师或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与培训能力;
(七)建设高标准、共享型、多功能、全覆盖的实践教学基地。“课证融通”的课程教学,应该实施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统一的教学模式,需要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八)形成“课证融通”的考核评价机制。加大企业和行业直接参与评价的力度,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以此形成课程考试和行业认证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机制;
(九)探索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机制。加强组织保障,开展专业教学诊断与改进,逐步完善专业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专业内部质量年度整改报告,建立常态化、可持续的诊断与改进工作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通过参加了本次由金沙js9线路中心主页组织的“新能源与环保技术”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培训,学习了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背景、基本要求以及实施要点,德国专业建设实践案例(SGAVE)项目,以及德国行动导向职业教育研究和具体课程开发实践资源,增加了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为借鉴德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推动教师分工协作实施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及为今后本创新团队提升、技术技能方面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依据。非常感谢并珍惜本次培训!
二〇二〇年十一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