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西医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地方性、自然免疫源性传染病,病情危急,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其主要病理变化是广泛性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的损害。临床上以发热、出血、肾脏损害为三大主要症状。两个发病高峰为:5-7月和10月至来年3月。我县主要发生于泾河川道地区。
我国于1935年首次发现于黑龙江流域,1942年定名为流行性出血热,至1982年由世界卫生组织统一提出命名为肾综合症出血热。其主要致病源是汉坦病毒,传染源是鼠类、猫、犬、猪等66种脊椎动物均是宿主。主要传播途径是通过伤口、呼吸道、消化道。螨媒和胎盘母婴垂直传播。
一、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途径:
主要传播途径为鼠类、猫、犬、猪也可以带病毒,病毒能通过宿主动物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排出。人类主要由于接触了这些带病毒的动物及排泄物、分泌物,通过体表伤口,或吸入污染了的尘埃,或食品而感染。螨类(寄存在鼠体内,也存在于草丛等自然界中)叮咬人也能传播。
二、流行性出血热早期症状:
早期症状类似“感冒”。典型症状有:发烧、三痛(头、腰、眼眶)、三红(面、颈、胸)、三肿(眼睑、结膜、颜面)。歌谣曰:“发冷发热酒醉貌,头痛腰痛像感冒,皮肤粘膜出血点,恶心呕吐蛋白尿。”
三、个人防护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是可以预防的,尤其是加强个人防护是减少发病和死亡的关键。
1、严禁用手去抓老鼠,不吃鼠类污染的食品,不在小摊点就餐;
不去草多潮湿的河边和林区,不钓鱼打猎,禁止坐卧草地和在草地上晾衣服;
野外作业时要保护皮肤,应扎紧袖、裤、领口,穿好鞋袜带好手套,皮肤破损时要及时消毒包扎,工作结束后要把外衣扫刷干净;
搞好个人及室内外环节卫生,清运垃圾时应戴口罩,禁止赤手清运垃圾。
2、接种疫苗
主动接种流行性出血热疫苗
三早一就:
早发现(早诊断):在疫区要注意身体不适,或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疗单位就诊,早期明确症断对提高流行性出血热救治成功率十分重要。
早休息:在发烧期尽早休息可以减轻病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
早治疗:早期及时、正确的治疗是减少流行性出血热病死的关键。
就地就近治疗:尽量到就近有条件的医疗单位治疗,因为长途转送可以加重病情。
把好四关(休克、肾衰、出血、感染)亦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此外,护理病人时应严格防止破损皮肤接触病人的血和尿。
有可疑症状者,严禁滥用药物,尤其是退烧类药物;驻疫区人员到外地出差、休假或非疫区人员到疫区出差归队后出现“感冒”或发烧症状,应及时就医,并主动提醒医生考虑流行性出血热的可能性